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609条记录
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和辣椒抗霉疫病性鉴定方法初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CSCD

摘要: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过5种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室内叶片鉴定与田间灌根法鉴定结果吻合率在72 61%。

关键词: 辣椒 疫菌 生物学特性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和土壤水分的测定,探讨了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对小麦、油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稻草覆盖还田对土壤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其效果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10 cm),稻草覆盖对小麦的保墒效果大于油菜的保墒效果。小春阶段与对照相比,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土壤储水量增加13 560~33 360 m3.hm-2,麦油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5.9%~26.9%。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水库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条锈菌侵染后小麦蛋白质的改变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H3~10和pH4~7条件下,用双向电泳研究了慢条锈病和高感条锈病2个小麦品种体内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条锈菌侵入后,慢条锈病抗病品种川麦107和高感条锈病品种80-8体内的蛋白质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宽、窄2种pH条件下,2品种的蛋白质点都较多,但在窄pH下,蛋白质点的分离更好;2品种都诱导出了一些新的蛋白质;慢条锈病的川麦107比高感条锈病的80-8多产生了几个表达更强烈的非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同时也多诱导出了2个新的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其中一个的分子量是16.8kDa,pI值为6.1。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双向电泳 蛋白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个苏丹草品系在川东北丘陵地区的品比试验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济植物篱在防治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及效果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地质破碎,生态脆弱,以坡地农业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典型特征。很多专家认为,水土流失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冲走了植物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流走了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利用经济植物篱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防止长江上游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证明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显著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证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经济植物篱 坡耕地 长江上游 水土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在人工气候箱和大田条件下比较了“川麦107”与“铭贤169”和“川麦28”等感病品种以及“平原50”等慢条锈品种的苗期对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抗病频率、病害潜育期、病害扩展性、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结果表明,“川麦107”具有慢锈性,它虽然对42个分属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反应型均为4级,但在常温、高温控制及大田条件下接种条中31、32及混合生理小种后,其病害潜育期均较“铭贤169”等高感品种长3~8 d而与“平原50”等慢锈性品种相当;接种以后,它的剑叶至倒4叶的普遍率虽然与“川麦28”等感病品种无显著差,但这些叶片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感病品种;与粉锈宁喷雾保护植株相比,“川麦107”在苗期、拔节期接种条中32后,千粒重的损失率为10.57%和2.97%,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川麦28”的24.16%和14.39%、Syn 95-71的37.36%和21.67%,而与除“平原50”以外的高抗品种或慢锈品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潜育期 病情指数 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化杀剂的筛选及强优势组合的制种栽培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利用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并选配强优势组合,经过连续多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筛选出化学杀雄剂Sc2053,可获得相对不育率100%,异交结实率超过80%,杂种纯度达到99 4%的理想效果,它具有喷药有效时间长、杀雄彻底等特点。但不同小麦品种对化学杀雄剂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施药剂量必须因品种而异,施药时期以雌雄蕊分化早期为宜。在四川生产条件下父本母本行比以2∶5最佳。选配出强优势组合C4等,在省杂交小麦区试中名列第一名,平均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以上。杂种小麦栽培试验表明,播种量从常规的每公顷用种150kg降至每公顷用种60kg,辅以足量的底肥和科学的管理,产量可达到6276 0kg/hm2。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杂种优势 组合 制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丘陵旱区小麦受水分影响,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通过不同耕作方式,初步研究了花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明确了2m带距间作是丘陵旱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模式,其中,间作高于净作,平作高于垄作;分蘖成穗率和最大灌浆速度是丘陵区高产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小麦 干旱 扬花后 干物质积累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 7%~9 8%,水稻增产5 1%~6 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关键词: 固定厢沟 稻麦双免耕 产量 效益 增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丘区两熟制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稻田生态效应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针对四川省两熟制稻-麦(油)秸秆资源丰富,但处理难的现状,研究了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秸秆还田种类(麦秸、油菜秸)和还田数量(全量、半量)的稻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麦秸、油菜秸全量还田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84%、6.20%;秸秆还田节水效益不明显,麦秸水分生产效率未得到改善,油菜秸还田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增加,油全、油半处理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048、0.045、0.039、0.032;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土壤,土壤全N、P、速效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土壤速效氮麦全、麦半处理分别增加14.5、18.1mg/kg;此外,秸秆全量还田投入/产出值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稻田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产量 水分生产效益 土壤肥力 投入/产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