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模糊匹配)
6条记录
主产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及发展应对研究-基于南北主产区差异视角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主产区粮食生产格局及增产影响因素,为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及制定差异化粮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拟借助集中度、基尼系数、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和耕地压力指数等方法,从粮食生产重心变迁、品种结构、增产贡献、资源承载、生产成本等诸多维度定量分析2000—202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影响因素。【结果】(1)从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看,我国粮食增量95%以上来自主产区,其中北方主产区增产贡献更突出,尤其是山东、河南和黑龙江长期占据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前三位。(2)从不同粮食作物生产重心看,小麦、玉米、豆类生产重心长期稳定在北方主产区,稻谷、薯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主产区,但稻谷生产重心逐渐表现出向北迁移。(3)从粮食增产贡献因素看,主产区粮食增产主要依赖单产能力的提升,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61.16%,北方主产区粮食增产源于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单产的共同作用,南方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增产产生负向效应,增产对单产和复种指数依赖度更高。(4)从粮食生产的资源承载力看,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长期未得到改善,北方主产区水资源约束日趋加强,南方主产区耕地资源压力持续偏高。(5)从粮食生产成本变化及结构看,主产区粮食平均生产成本不断抬升,其中北方主产区土地成本较高,南方主产区人工成本较高,北方主产区粮食生产成本长期高于全国及南方主产区,且抬升速度略快于南方主产区。【结论】从构建产销区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机制和差异化补偿机制;严守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区域品种结构;夯实粮食增产科技支撑、促进水土资源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多措并举提升粮食生产效益,提高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增产 影响因素 发展应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特征与成因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的改变及其空间分布势必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规划、农业用水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中国粮食主产区划分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I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Ⅱ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Ⅲ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Ⅳ区)4个子区域,基于粮食主产区265个站点1961-2013年53a气象数据,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ET_0,利用Arc GIS空间插值、Mann-Kendall趋势检验、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ET_0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3a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年均ET_0为878.9mm,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47mm·a~(-1)(P<0.05),Ⅰ、Ⅱ区和Ⅳ区年均ET_0分别为741.8、1079.8和924.2mm且均有所减小,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Ⅲ区年均ET_0为940.2mm,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1.21mm·a~(-1)(P<0.01)。(2)全区及Ⅰ-Ⅳ区ET_0最敏感气象因子均为相对湿度,其敏感系数分别为-1.060、-1.232、-0.784、-1.114和-1.009。(3)全区及Ⅰ-Ⅲ区对ET_0变化贡献最大的气象因子为风速,Ⅳ区为相对湿度。(4)风速的减小是造成粮食主产区全区及Ⅰ-Ⅲ区ET_0减小的首要原因,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缩短是造成Ⅳ区ET_0减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敏感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评估粮食主产区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及对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影响,对农田水文循环、区域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粮食主产区258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ET0,通过M-K趋势检验法、偏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计算贡献率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时空演变及其对ET0变化的贡献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相对湿度、温度、降水在空间上由南至北呈降低趋势,而日照时间和风速则由南至北呈增高趋势;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I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II区)、亚热带湿润地区(III区)及暖温带半湿润地区(IV区)多年平均气温均呈增大趋势,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与日照时间均呈减小趋势;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年内ET0均呈锯齿状下降,且ET0在四季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多年平均风速、气温、日照时间与ET0在全区及各分区总体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相对湿度与ET0在全区及各分区均极显著负相关(P<0.01);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及I~IV区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对ET0变化均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相对湿度为I区、III区及IV区的主要气象驱动因子,其次为平均气温和风速;而II区ET0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风速,其平均贡献率WII(风速)为0.37;综上所述,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特征与ET0的响应,均呈现出区域性、季节性差异。

关键词: 气象因子 ET0 Penman-Monteith Mann-Kendall 粮食主产区 相关分析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评估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时空变化特征,对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制度优化、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及粮食水分生产力提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58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1961—2013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通过Sen’s+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气象倾向率等方法对其近53年时空变化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全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Ⅰ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Ⅱ区)、亚热带湿润地区(Ⅲ区)及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Ⅳ区)ET_0年均值分别为901.90、741.89、1 077.93、940.17、847.61 mm,呈现Ⅱ>Ⅲ>全区>Ⅳ>Ⅰ区的趋势;全区及Ⅰ~Ⅳ区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季(3—10月)ET_0约占全年ET_0的87.58%、91.91%、90.05%、85.11%和83.39%;除Ⅳ(其年倾向率Y为0.002 mm/a)区外,全区及Ⅰ~Ⅲ区ET_0近53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全区呈下降趋势的站点数达171个,占总数的61.0%,年倾斜率达到显著下降水平,其Y值为-0.288*mm/a(P<0.05);全区及各分区ET_0在20世纪90年代均呈增大趋势,其年尺度上Sen’s趋势度β全区=4.993,M-K检验值Z全区=1.978*(P<0.05),增大趋势显著,其他各年代际上趋势减小;近53年ET_0空间分布基本呈西北向东南、东北方向递减,区域性差异显著;ET_0的M-K趋势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春季ET_0趋势自北向南增大,夏季与之相反,秋季ET_0趋势呈现中部低南北高的趋势,冬季较秋季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整体呈现由北至南、西至东递减的趋势。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公式 粮食主产区 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 趋势 Mann-Kendall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实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6

摘要:为了客观地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比分析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Hodrick-Prescott滤波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37年(1978~2014年)来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研究表明:狭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要高于广义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且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在改革开放初期、中期和后期,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分别呈现上升、调整、再上升的趋势。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应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转变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现代化 效益水平 区域差异 主成分分析 Hodrick-Prescott滤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作者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建立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并依此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详细地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反映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1978—2012年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在17.28%~33.82%之间,全国粮食主产区平均水平为26.22%;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资本存量的科技含量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进步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科技进步 面板模型 C-D生产函数 经济增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