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杂交中稻再生力的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中稻;再生力;鉴定;再生;方法;杂交;方法研究;鉴定方法;稻;力;研究与应用;研究;杂交中稻

第一完成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6

摘要: 根据我们先期研究结果,从头季稻与再生力密切相关的若干性状中选择了可操作性强的5个性状进行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定量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据头季稻“分蘖力”、齐穗期“单位颖花茎鞘干物重占有量”和头季稻收后第5日的稻桩再生芽的“出鞘率”3个性状,将杂交中稻再生力分为4级,分别作为头季稻“前期”、“中期”和收后鉴定再生力的科学指标。其中,头季稻收后第5日的稻桩再生芽的“出鞘率=有再生芽出鞘的母茎数/考查母茎总数×100%”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测试再生力的新测试指标,该指标不仅测试工作简便易行,而且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程度极高。 关于本研究形成的再生力鉴定指标的应用。以往生产上再生稻品种的选用,都是从已育成的头季稻高产品种或组合中通过收再生稻实产进行筛选鉴定,其存在的问题,一是需要进行田间试验,既费时又耗资,二是因人力、财力所限,不可能对所有品种都进行鉴定。因此,怎样用简便的方法早期判断一个品种的再生力十分重要。利用本研究形成的再生力鉴定指标,将每个杂交中稻组合按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种植15m^2左右,“分蘖力”与“出鞘率”考查30穴,“单位颖花茎鞘干物重占有量”考查9穴,即可鉴定出杂交中稻组合的再生力水平。该方法与传统的通过再生稻实产直接鉴定的方法相比,一是提高了再生力鉴定的工作效率,并能根据科研工作安排,分别在头季稻的前期(分蘖力)、中期(单位颖花茎鞘干物重占有量)和收后(出鞘率)分期鉴定,以分散工作量;二是许多水稻育种科研单位地处非再生稻生态区,无法对再生力进行直接鉴定,本鉴定方法为之提供了一种间接鉴定的科学依据。 本方法的应作范围,一是各水稻育种单位作为强再生力品种的选择标准,二是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用作强再生力品种的筛选。 再生力鉴定方法的技术规程如下: 1.大田栽培要求 按各生态区正季高产播种期播种,4.5叶左右移栽本田,按8寸×5寸规格,每穴栽双株,每个鉴定组合栽5行以上小区,每行栽30穴以上。本田中上等肥力施纯氮8~10kg/亩,其中底肥70%,追肥30%,磷钾肥按N:P:K=1:0.5:0.5的量作底肥,再生稻不施促芽肥(以避免因促芽肥的施用而影响组合间再生稻产量的本质差异),其他栽培管理同大面积的中稻-再生稻生产。 2.再生力鉴定指标 ①最高苗期单株分蘖力(个/株)=10穴分蘖总数/10穴栽秧总株数,重复3次。 ②齐穗期单位颖花的茎鞘干物重占有量(毫克/朵)=3穴茎鞘干物重总量/3穴总颖花数,重复3次。 ③头季稻收后第5日的再生芽出鞘率(%)=10穴中再生芽已出鞘的母茎数/10穴的总母茎数,重复3次。

  • 相关文献

[1]杂交中稻再生力的鉴定方法. 郑家奎,朱永川,熊洪,王贵雄. 2005

[2]促芽肥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洪松,熊洪. 1997

[3]促芽肥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作用与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的关系. 熊洪,洪松,涂少权. 2000

[4]促芽肥施用时期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 熊洪,洪松. 2001

[5]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 方文,熊洪,江世华,罗文质,张景国. 1993

[6]促芽肥施用时期对不同源库类型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 熊洪,朱永川,张林,郭晓艺,刘茂. 2010

[7]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影响与组合间源库结构的关系. 熊洪,朱永川,张林. 2008

[8]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 熊洪,张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茂. 2009

[9]杂交中稻整精米率的影响因子及其间接鉴定方法研究. 熊洪,朱永川,张林,万先齐,刘茂,杨大金. 2013

[10]试论早熟杂交棉的应用前景. 黄观武,张东铭. 1994

[11]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 熊洪. 2000

[12]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再生力及其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周开达,曾日勇,罗文质. 1992

[13]强再生力糯质酿酒高梁泸糯8号. 赵甘霖. 2007

[14]水稻再生力与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蒋开锋,张涛,赵建国,郭小蛟,杨乾华,万先齐,游书梅,曹应江. 2013

[15]水稻亚种间杂种再生力评价及其与头季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刘永胜,周开达,罗文质,曾日勇. 1992

[16]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熊洪,张林,朱永川,蒋鹏,郭晓艺,刘茂. 2015

[17]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涂仕华,秦鱼生,冯文强,廖鸣兰,喻华. 2009

[18]四川盆西平原一季中稻最佳肥料效应研究. 秦鱼生,向运佳,杨晓蓉. 2015

[19]四川省杂交中稻大面积持续高产的基本技术路线. 兰太元,方文,吴素芬,金问模,牟跃,郑家国. 1987

[20]四川不同生态区水稻高产低耗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Ⅰ.川东南平丘区冬水田杂交中稻高产低耗栽培技术数学模型. 方文,江世华. 198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