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熊洪 1 ; 冉茂林 2 ; 徐富贤 2 ; 洪松 2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泸州,64610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泸州,64610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泸州,64610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四川泸州,646100

关键词: 再生稻;品种;生理生态;栽培技术;研究方向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0 年 26 卷 03 期

页码: 297-30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本文根据已报道的资料 ,综述了近 30年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这些结果包括 :水稻地上部分有 5~ 6个节 ,每个节上均有 1个休眠芽 ,条件适宜均可萌发成穗。其萌发的适宜日均温度为 2 6.5℃ ,相对湿度为 83% ,抽穗开花日均温度≥ 2 2℃。生育期上位芽穗较下位芽穗短 ,头季稻根系和低位芽发生的新根吸收的养份 ,以及头季稻后期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分配到不同节位芽比例不同 ,因而不同节位芽成穗的大小不同。适宜蓄留再生稻的主要品种有冈优 2 2、汕优多系 1号、K优 5号、 优 7号、汕优 63、协优 63、两优培特等 ,再生稻栽培技术要求在种好头季稻基础上 ,头季稻齐穗 10~ 15天每公顷施促芽肥尿素 30 0 kg,见芽收割头季稻 ,留桩高度 2 0~ 50 cm,收后每公顷施发苗肥尿素 150 kg,再生稻始穗每公顷喷施赤霉素 30 g。最后指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作为研究再生稻和指导再生稻生产的技术参考。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熊洪,徐富贤,郭晓艺,张林,刘茂,周兴兵. 2013

[2]壳聚糖对葡萄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 张皓然,范中菡,李红春,夏丹,陈庆华,李洪浩,徐雅欣,廖明安,林立金,胡容平. 2022

[3]雅安藏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熊元元,王云,唐晓波,王小萍,李春华,刘晓,马伟伟,刘飞,张厅. 2022

[4]川南浅丘区主要粮食作物持续增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熊洪,张乃洪,陈应平. 2006

[5]四川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现状分析. 唐杰,何晓兰,陈影,谭昊. 2016

[6]优质杂交稻泰优390高产栽培技术. 姜心禄. 2017

[7]促芽肥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洪松,熊洪. 1997

[8]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 熊洪. 2000

[9]再生稻高产特征及其与发苗力、根系活力的关系(英文). 熊洪,徐富贤,郭晓艺,朱永川,刘茂. 2013

[10]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中稻早熟高产配套技术定量研究. 杜胜德,段翔. 1993

[11]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熊洪,朱永川,万先齐,王贵雄. 2006

[12]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 方文,熊洪,江世华,罗文质,张景国. 1993

[13]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与头季稻齐穗期库源结构关系. 熊洪,朱永川,王贵雄. 2006

[14]水稻腋芽萌发的生态条件研究. 方文. 1990

[15]杂交中稻头季稻花期阴雨下产量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 徐富贤,熊洪,蒋鹏,郭晓艺,周兴兵,朱永川,刘茂. 2017

[16]再生稻幼穗分化特性及发苗技术研究. 冉茂林,熊洪,洪松,张乃洪,陈应平,刘华忠. 2002

[17]杂交再生稻开花期耐寒性及安全抽穗期研究. 张景国. 1991

[18]杂交中稻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研究. 徐富贤,洪松. 1993

[19]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 熊洪,朱永川,张林,郭晓艺. 2009

[20]川中丘陵区覆膜再生稻田N_2O排放规律研究. 宋开付,于海洋,张广斌,徐华,吕世华,马静.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