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不同甘薯品种及其辐射诱变后代基因组变异的分子标记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家榜 1 ; 赵珊 1 ; 张聪 1 ; 冯俊彦 1 ; 李明 1 ; 屈会娟 1 ; 黎青 1 ; 李建伟 1 ; 林杨 1 ; 蒲志刚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关键词: 甘薯;分子标记;辐射诱变;遗传相似性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科学

ISSN: 1002-2481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26-31

摘要: 利用SCo T、ISSR、CBDP等3种分子标记技术,对2个优质甘薯品种川薯34和川紫薯2号的60Co-γ辐射诱变后代进行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6条SCo T引物在参试材料中最多可扩增出40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6.67条,其中,在川薯34诱变后代中共检测到变异条带4条,在川紫薯2号诱变后代中共检测到变异条带7条;2条ISSR引物最多可扩增出6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3.0条条带,在川薯34的后代中发现变异条带1条,在川紫薯2号的后代中没有发现变异条带;6条CBDP引物最多可扩增出36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6条条带,在川薯34和川紫薯2号的后代中分别发现变异条带13条和7条。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SCo T、ISSR和CBDP等3种分子标记在川薯34诱变后代中的遗传相似性变异范围为0.80~1.00;在川紫薯2号诱变后代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异范围为0.86~1.00。研究结果显示,SCo T分子标记和CBDP分子标记的扫描结果均优于ISSR分子标记,且CBDP分子标记结果最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川紫薯2号和川薯34诱变后代的部分单株未发生变异,部分单株间存在变异,个别单株间遗传相似性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初步证明,悬浮细胞低剂量照射产生的甘薯诱变后代个体间变异较小,且突变程度与品种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分子标记技术和核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相关文献

[1]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创制抗稻瘟病紫叶两系水稻新材料. 吴孝波,冯慧,黄强,刘勇强,姬红丽,杨芳,刘育生,彭云良,杨成明. 2018

[2]利用AFLP构建甘薯连锁图及淀粉含量QTL定位. 王大一,谭文芳,吴洁,阎文昭. 2010

[3]四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及I.trifida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冯俊彦,赵珊,李明,张聪,屈会娟,杨松涛,乔帅,谭文芳,王大一,蒲志刚. 2018

[4]利用SRAP标记构建与甘薯淀粉相关的遗传连锁图. 谭文芳,蒲志刚,王大一,张正圣,阎文昭. 2005

[5]甘薯黑斑病抗性的AFLP鉴定. 蒲志刚,王大一,谭文芳,阎文昭. 2005

[6]金针菇单核原生质体菌株遗传差异的ISSR分析. 祁丽萍,鲜灵,高俭,贾定洪. 2013

[7]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徐利远,瞿世洪,余桂容,尹春蓉,岳春芳. 2000

[8]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 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2005

[9]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7431的区域性鉴定及农村生产试验. 任作瑛,黄盖群,佟万红,危玲,殷浩,郑继川,姚永权,张和灵. 2010

[10]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川桑7431的育成. 黄盖群,殷浩,佟万红,危玲,郑继川,姚永权,任作瑛. 2013

[11]~(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的诱变效应. 宋军,徐利远,陈谦,张莲,余桂容. 2015

[12]甘蓝型油菜辐射诱变初探. 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2005

[13]3种保护剂对60Co-γ射线辐射栀子的保护效应. 刘亮,王丹,王诚,陈红,胡国宇,黎青. 2021

[14]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 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2005

[15]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基因HspB-C对甘薯遗传转化的研究. 周宇,张雪梅,阎文昭. 2009

[16]甘薯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和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吴洁,王大,谭文芳. 2005

[17]甘薯淀粉的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和QTL定位. 吴洁,唐静,谭文芳,王大一,张正圣,阎文昭. 2005

[18]甘薯高淀粉新品种川薯34优化栽培研究. 王大一,刘立. 2005

[19]南充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分析. . 2009

[20]高淀粉甘薯轮回选择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李育明,何素兰,黄迎冬.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