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罗江陶 1 ; 万洪深 1 ; 李式昭 1 ; 杨漫宇 1 ; 李俊 1 ; 杨恩年 1 ; 刘于斌 1 ; 蒲宗君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凉山州西昌农科所

关键词: 小麦;育种;遗传贡献;产量;品质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8 年 12 期

页码: 2472-24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 相关文献

[1]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川麦44在其衍生后代中的遗传贡献.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刘于斌,蒲宗君. 2019

[2]2008-2016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品质分析. 罗江陶,李式昭,万洪深,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蒲宗君. 2017

[3]高产白皮大粒小麦新品种——川麦602. 郑建敏,罗江陶,蒲宗君. 2018

[4]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李朝苏,吴春,马孝玲,黄钢. 2012

[5]成都平原周年耕作模式对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持续效应. 李朝苏,吴春,马孝玲,黄钢. 2012

[6]浅析高产白皮抗病新品种川麦605. 杨小东,郑建敏,罗江陶. 2021

[7]利用RIL群体研究1.5+10HMW-GS对普通小麦品质性状和产量的潜在影响. 杨武云,田纪春,李朝苏,李俊,陈放. 2007

[8]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徐利远,瞿世洪,余桂容,尹春蓉,岳春芳. 2000

[9]多重易位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 杨足君,杨武云,杨恩年. 2018

[10]两个抗旱小麦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周庭莲,杨武云. 1999

[11]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杨武云,胡晓蓉,余毅,邹裕春,李青茂. 2004

[12]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 1989

[13]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 . 2019

[14]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蒋云,刘于斌,王相权,蒲宗君. 2019

[15]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刘培勋,蒲宗君. 2021

[16]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 李式昭,王琴,郑建敏,朱华忠,李俊,万洪深,罗江陶,刘泽厚,伍玲. 2021

[17]绵阳(绵麦)系列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任勇,陶军,欧俊梅,杜小英,李生荣,刘登才. 2014

[18]小麦新品系郑州9023品质特性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遗传表达研究. 蒲宗君,雷激,余东梅,胡琳,许为钢. 2002

[19]小麦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余敖,任勇,李生荣,周强,陶军,欧俊梅,杜小英,何员江. 2015

[20]四川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稳定性. 吴元奇,朱华忠,李朝苏,李生荣,郑传刚,袁继超,余秀芳.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