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致病性(模糊匹配)
9条记录
昆虫病原线虫异小杆属新种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共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在农业及医药领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资源。本研究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的共生细菌,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为发光杆菌属新亚种菌株。采用共生菌细菌体稀释液注射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每头大蜡螟幼虫接种菌量为600 cfu/mL,72 h时死亡率达到100%;24 h时LC_(50)为213.13 cfu/mL,48 h时LC50为46.87 cfu/mL。这为研究该线虫H.beicherriana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以期发掘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活性资源。

关键词: 异小杆属线虫 共生细菌 形态学特征 16S rDNA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宜宾烤烟赤星病致病力分化、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使生产上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更有针对性,对采自宜宾市烤烟种植区的具有典型赤星病症状的烟叶样品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观察。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致病力的菌株xs-k-1(较强)、xz-k-1(中)和xf-y-1(弱)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杀菌剂对较强致病力菌株xs-k-1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1个菌株均属于链格孢菌,但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平均病情指数为18.75~71.25,其中以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主,占测试菌株的61.9%,弱致病力类型和较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所占比例相当,未发现强致病力和不致病力菌株。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烟草赤星病菌在7~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宜的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1~28℃;高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产孢,当湿度为100%时,病菌生长和产孢量最高,分别为5.83 cm和4.18×105个·m L-1;在p H值4~10的范围内该病菌均能生长和产孢,适宜p H值范围为7~8.5,其中病菌生长的最适p H值为8.5,产孢量最大的p H值为7。供试药剂的室内平板抑菌效果为:10%多抗霉素>60%唑醚·代森联>50%氯溴异氰尿酸>40%菌核净,10%多抗霉素的EC50为15.182μg·m L-1。

关键词: 烤烟 赤星病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宜宾烟区烤烟野火病的致病力分化、生物学特性及抑菌药剂筛选

烟草科技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烟草野火病,对采自宜宾市烤烟种植区的具有典型野火病症状的烟叶样品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观察。采用针刺结合无针头注射接种法测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同时采用病菌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致病力的菌株pv-xs-y-2(强)、pv-xt-y-2(中)和pv-gy-y-1(弱)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杀菌剂对强致病力菌株pv-xs-y-2的室内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4个菌株的形态特征均与烟草野火病病菌的形态特征一致,但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平均病情指数为23.33~72.2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菌株在鉴别寄主(K326)上的致病力划分为强(病指为60~72.22)、中(病指为34.44~53.33)和弱(病指为23.33)3种类型,其中以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主,占测试菌株的71.43%。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pv-xs-y-2、pv-xt-y-2和pv-gy-y-1菌株的OD_(600)值分别为1.285、1.105和0.977;最适生长湿度为100%,pv-xs-y-2、pv-xt-y-2和pv-gy-y-1的OD_(600)值分别为0.694、0.555和0.505;最适pH值为7,说明野火病菌适宜在中性环境中生长。不同药剂对野火病室内毒力的测定结果依次为3%噻霉酮>4%春雷霉素>72%硫酸链霉素>20%噻菌铜,3%噻霉酮的有效中浓度(EC_(50))为9.401μg·mL~(-1)。

关键词: 烤烟 野火病 致病性 生物学特性 病情指数 杀菌剂 抑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26毒性小种的发现及其对我国小麦主栽品种苗期致病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报道了从四川省郫县采集的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贵农22具有毒性的新致病类型,其重要特点为对Yr10和Yr26(=Yr24)2个重要抗条锈病主效基因具有毒性,按我国小麦条锈病鉴别体系将其划归为G22类群;同时明确了其在国际及欧洲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将其命名为82E8,毒性公式(无毒性基因/毒性基因)为1、3、4、5、11、15、17、18、25、27、28、31、32、Sd、Sk、Sp/2、6、7、8、9、10、24、26、29、30、Su;根据条中33号小种的致病特点将其命名为43E190,毒性公式为5、10、15、24、26、27、Sk、Sp/1、2、3、4、6、7、8、9、11、12、17、18、25、28、29、30、31、32、A、Su,比较了两个致病类型对我国小麦主栽的115个小麦品种的致病性,提出了合理利用Yr10和Yr26的利用策略。

关键词: Yr26 条锈病基因 致病性 V26 G22类群

四川省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来自四川14个不同水稻种植区和50个不同籼型杂交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20对选择性扩增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稻曲病菌株可产生40~56条DNA带,75个菌株共产生192条清晰可见的DNA带型,其中多态性121条,占总数的63.02%。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群体结构,也显示特异性的群体遗传特征;稻曲病菌遗传结构与寄主品种关系不大,没有表现明显的专化性互作;稻曲病菌不同的遗传群体之间菌株的致病性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遗传群的不同亚群或同一亚群的不同次亚群之间的菌株致病性也显著不同。

关键词: 稻曲病菌 AFLP 遗传群体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神县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雅安和汉源菌株。4菌株混合接种于239份杂交种(组合)进行抗性鉴定,得到两份高抗品种(95 4,SL98052)、18份抗病品种(Sau2000 9、晋单42等)及61份中抗品种,其余158份品种均表现感病至高感病。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菌 致病性 品种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 ,将 2 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 ,通过比较病斑长度 ,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 ,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 ,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菌系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生理小种 致病性 毒性基因

大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文报道了四川发现的大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结果。试验证明,大微孢子虫可以感染家蚕,但比家蚕微粒子孢子虫(N.b)感染率极显著降低。大微孢子虫带病蚕卵镜检调查,平均感染率为1.79%,家蚕微粒子孢子虫(N.b)带病种卵平均感染率为94.56%,经F测验和新复极差多重比较,大微孢子虫胚种传染率极显著地低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N.b)胚种传染率。

关键词: 家蚕 大微孢子虫 家蚕微粒子孢子虫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