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颜泽洪(精确检索)
11条记录
源自ICARDA小麦hm18的抗条锈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源于国际农业干旱研究中心的耐旱型小麦hm18对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3的反应型,不同于目前育种利用的抗条锈基因Yr5、Yr10和Yr15,表现为中度抗病型。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3接种hm18分别与夏440、台长29杂交的F1、F2和F2∶3家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hm18在夏440和台长29的遗传背景下对条中33号均表现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暂将该基因定名为Yrhm。利用台长29/hm18的F2群体及抗感亲本筛选到4对SSR引物wmc797、barc228、xgwm382和wmc817与Yrhm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5.2、6.5、9.3和14.1 cM。根据Mapmarker3.0确定标记引物、Yrhm基因和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着丝点-wmc797-barc228-Yrhm-xgwm382-wmc817-。根据作图结果,将Yrhm基因定位在2DL。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遗传分析 基因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自ICARDA小麦hml8的抗条锈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源于国际农业干旱研究中心的耐旱型小麦hml8对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3的反应型,不同于目前育种利用的抗条锈基因Yr5、YrlO和Yrl5,表现为中度抗病型。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3接种hml8分别与夏440、台长29杂交的F1、F2和F2:3家系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hml8在夏440和台长29的遗传背景下对条中33号均表现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暂将该基因定名为Yrhm。利用台长29/hml8的F2群体及抗感亲本筛选到4对SSR引物wmc797、bare228、xgwm382和wine817与Yrhm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5.2、6.5、9.3和14.1cM。根据Mapmarker3.0确定标记引物、Yrhm基因和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着丝点-wine797-bare228-Yrhm—xgwm382-wmc817-。根据作图结果,将Yrhm基因定位在2DL。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遗传分析 基因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系ICA56抗条锈病鉴定及其抗性基因SSR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品系ICA56对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0、CYR31和CYR32均表现免疫反应;遗传分析表明,ICA56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基因等位性测定显示,ICA56所含抗条锈病基因不同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和Yr26,暂将该基因定名为YrICA56。利用川麦28/ICA56的F2群体及抗感亲本筛选到5对SSR引物WMC503、Xgwm261、Xgwm296、WMC112和Xgwm210与YrICA56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6.6、10.4、7.0、4.5和14.1cM。根据Mapmaker3.0确定标记、YrICA56和着丝点在染色体上的顺序为:-WMC503-Xgwm261-Xgwm296-YrICA56-WMC112-Xgwm210-着丝点-。根据作图结果,将YrICA56定位在2DS。目前定位在2DS上的抗条锈病基因有Yr16和YrKat。Yr16为成株期抗性,YrKat属温敏抗性,而YrICA56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病均表现免疫,由此推测YrICA56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等位测定 基因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系P81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有效措施。小麦品系P81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和32均表现免疫。以感病品种川麦28、Taichung29作母本,P81作父本通过杂交分别配制了F1、F2和BC1、BC2代,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P81及其杂交后代对条中32号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将P81分别与含有抗条锈基因的Yr5、Yr10、Yr15、Yr26材料进行杂交配制F2,用条中32号小种对其F2进行抗感鉴定,确定抗性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P81与川麦28、Taichung29杂交F1代植株对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表现出与P81相似的高抗,说明P81中的抗条锈基因为显性表达。根据P81与川麦28、Taichung29杂交的F2、BC1、BC2代植株的抗性分离情况及F1代植株及亲本的抗性表现,说明P81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1对显性抗条锈病基因控制;用条中32号小种接种鉴定P81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Yr26构建的F2群体时均出现了感病植株,说明P81中的抗条锈病基因与Yr5、Yr10、Yr15、Yr26不相同;系谱分析表明,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29。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病性 等位测试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标型矮败小麦的创制及利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附加系89-2343(AABB+4D/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矮败蓝粒小麦附加系98-266.利用97-866为基础,转育成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蓝标矮败小麦,并对这8个蓝标矮败小麦的粒色和育性分离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粒不育株变幅为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他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且连锁紧密;但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而同一轮回亲本在年份间的蓝粒不育株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蓝标型矮败小麦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材料PI31抗条锈性鉴定及其抗性基因SSR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材料PI31对我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和32免疫;遗传分析表明,PI31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等位性测定显示,PI31所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和Yr15不等位。抗源系谱分析表明,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18;故将此材料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暂定名为Yr-XU。利用分组分析(BSA)法,筛选到1个位于1BS的SSR标记WM S11-193 bp片段与Yr-XU紧密连锁,将Yr-XU定位于小麦1BS上;对F2分离群体142个单株分析结果表明,Yr-XU与WM S11-193 bp的遗传距离为2.1 cM,可将此标记用于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鉴定 等位测试 SSR标记 辅助选择

源于叙利亚小麦ICA31抗条锈病基因分析及分子标记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遗传分析表明,小麦材料ICA31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对流行的优势条锈菌小种条中30,31,32免疫;据等位性测定,ICA31抗条锈基因与已知抗锈基因Yr5、Yr10、Yr15不等位;从抗源的系谱分析,该基因来源于叙利亚普通小麦品系叙18;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分组分析(BSA)法,筛选到与该抗条锈病基因(Yr-Syria)紧密连锁的SSR标记WMS11-193;对F2分离群体142个单株分析结果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Yr-Syria)与WMS11-193间遗传距离为2.1cM;将Yr-Syria定位于小麦1BS上;为该基因进行抗条锈小麦分子辅助育种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鉴定 等位测试 SSR标记 辅助选择

AMM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AMM 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 I模型对2002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 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 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项能分别解释产量、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92.6%、76.6%、80.1%、76.4%、68.4%和72.9%的交互作用平方和。AMM 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Di可以分析产量性状在不同地点下的稳定性。稳定性Di值分析表明,品系和环境的变化均能对穗粒数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而品系的变化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地点对株高的影响也较小;千粒重不稳定的品系更易检测出产量的不稳定性;有效穗差异大的地点,其对产量的鉴别力相对较弱;而穗粒数变化大的地点,则对产量的鉴别力较强。

关键词: 区域试验 小麦 AMMI模型 产量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蓝标型小麦不育系的选育与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摘要: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 89 2 343[AABB + 4D(MS2 ) / 4E]与普通小麦 7739 3( 2n =4 2 )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 ,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 13份遗传背景不同的白粒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回交 ,育成了 13份矮败蓝粒小麦。对后代的粒色和育性分离进行分析 ,蓝粒矮败不育株占 2 2 1% ,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 77 7% ,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 ,且连锁紧密 ;但不同轮回亲本 ,矮败蓝粒的传递率有差异 ,4 77A的传递率最高 ,接近 5 0 %。细胞学分析表明矮败蓝粒小麦仍为单体附加系 ;探讨了矮败蓝粒小麦在群体改良和杂种小麦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小麦 蓝粒标记 矮败 雄性不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杂种优势群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 与Group 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群 一般配合力 RAPD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