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246条记录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广西玉米主产区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的问题,以当地习惯的耕作方式旋耕为对照,设置深松35 cm+免耕、深松35 cm+旋耕、深松25 cm+免耕、深松25 cm+旋耕和免耕6种不同耕作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以深35 cm+旋耕和35cm+免耕的保墒效果最佳;深松处理均增加了叶面积、根冠比;而深松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耕作措施中,以深松35 cm+旋耕为最优组合。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个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种子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出籽率随密度增加而升高;不同品种的空杆率、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不同变化。综合分析来看,品种中单901适宜密植(密度为69 000株/hm~2)且产量高(达10 138.70kg/hm~2)。

关键词: 玉米 耐密性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两型系16016 AB的选育

种子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油菜由于可获得100%的不育群体,而且育性稳定彻底,因而受到越来越多育种家的重视,但是遗传规律复杂、选育的难度较大。本研究通过多次回交转育在BCF 3后代群体进行选育获得较好的纯合两型系,为从事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油菜育种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植物 甘蓝型油菜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复配试验化学稳定性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适应柑橘和荔枝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并提高中微肥使用率、水资源及人力资源,本研究设计以喷施浓度调配4组复合叶面肥喷施液(包括四水八硼酸钠、钼酸铵、硫酸锌、硝酸钙)。考虑到中微肥混合及随后混合液储存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设计在外界3种可能刺激(紫外、加热、日晒);以及CK静置持续下,研究混合液最合适p H,并考察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四水八硼酸钠可与钼酸铵复混;如需加入镁、锰和锌元素则需要加入EDTA络合稳定化;(2)初始p H在6、7、8的混合液4种条件下7日反应后均往6.75靠拢;(3)本研究条件下,化学稳定性排序是B8O132->Mo2O72->Ca2+>Zn2+。该复混试验为荔枝叶面肥复混调配提供了化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微量元素肥料 紫外 日晒 p H变化 化学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小麦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

华北农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料,就可将目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代换到任一个受体品种中,培育成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突破了目前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培育时,受体小麦品种必须首先是单体系的障碍,缩短了一半的研究时间。

关键词: 小麦,染色体,桥梁,单体,品种间代换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CF50型多用枝条粉碎机的设计

蚕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为桑枝食用菌基料大规模生产中的枝条粉碎提供高效、安全、实用机具的目的,参照国家及部颁标准进行标准化设计,设计并研制出QCF50型多用枝条粉碎机。该机的基本结构由架体、动力、工作部件3个部分组成,将切、碎、筛3个加工过程集于一体,从传动、进料、物料粉碎到出料都在安全防护下进行。通过对该机主要技术参数的设计与计算,合理选用材料、配置主轴转速及采用适应不同原料加工的筛板,使样机的性能可靠、运行安全。样机用于植物枝条粉碎加工的生产效率达到1 000 kg/h,用于园木棒材粉碎加工的生产效率为1 500 kg/h,粉碎的物料达到食用菌培育基料的质量要求。

关键词: 多用粉碎机 结构 设计 材料 桑枝条 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椹成熟过程中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

蚕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个果桑品种为材料,检测成熟桑椹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椹中的3种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活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红果2号和蜀椹1号为材料,自盛花期后采样检测桑椹发育成熟过程鲜果肉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红果2号和蜀椹1号盛花期后第3天的果肉中,DNJ质量分数分别为0.074 1%和0.072 5%,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DNJ含量逐渐降低,2个品种盛花期后第31天果肉中的DNJ含量比第3天的样品分别下降了49.80%和58.90%;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红果2号和蜀椹1号果肉中的总多糖含量逐渐增加,至盛花期后第27天达到最大,总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9.572%和10.276%;随着桑椹的发育成熟,红果2号和蜀椹1号果肉中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双峰变化,盛花期后第11天和第27天,果肉中总黄酮的含量达到峰值,质量分数分别为0.313%、0.444%和0.264%、0.326%。另检测红果2号和蜀椹1号成熟桑子中的DNJ含量远远高于果肉中的含量,但总黄酮含量却远远低于果肉中的含量,且未检测到多糖。依据检测结果初步认为,盛花期后第27天的桑椹是生产药食两用桑椹食品的优质原料。

关键词: 桑椹 1-脱氧野尻霉素 多糖 黄酮类化合物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个籼粳稻杂交F2群体(F2-A:晚轮422/沈农265;F2-B:泸恢99/沈农265)为试材,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株型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四川到辽宁,株高和穗弯曲度显著提高,而穗长、剑叶长、剑叶宽及剑叶张角则表现出降低趋势。在辽宁,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四川,每穗粒数则显著低于四川。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表现为Cw(长剑叶、弯穗)>Cz(长剑叶、直穗)>Dw(短剑叶、弯穗)>Dz(短剑叶、直穗),穗数和每穗粒数以Dz最低,Cz和Cw较高。剑叶长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剑叶宽与每穗粒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剑叶宽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穗弯曲度只在四川分别与结实率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辽宁则表现为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籼粳杂交 株型模式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和外观品质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9')和东北粳稻区辽宁(N41°48',E123°25')同时构建重组自交系(RIL),测定不同生态区RIL程氏指数、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分析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异及其与生态条件、籼粳属性及稻谷粒形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RIL大部分株系为中间类型(偏籼型或偏粳型),四川、广东、辽宁、上海中间类型比例依次为86.84%、81.45%、82.82%和72.45%。不同生态区间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籼粳类型间仅部分地区糙米率和白度值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稻谷粒长、粒宽大多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除上海外糙米率与稻谷粒长极显著负相关,四川和广东地区糙米率与稻谷长宽比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稻谷粒长负相关(广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与稻谷长宽比相关不显著(除上海外)。垩白粒率与稻谷粒宽显著正相关,与稻谷粒长和长宽比有负相关趋势,但是相关程度低于粒宽。总体上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性状有辽宁和上海优于四川和广东,生态区间差异大于籼粳类型间差异的趋势。整精米率主要受稻谷粒长影响,垩白粒率更偏向由稻谷粒宽决定,长宽比对二者的作用有所降低,粒形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较育成品种变得更为复杂,生产上粳稻品质性状优于籼稻的遗传、生态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重组自交系 生态环境 粒形 碾磨品质 外观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家专利产品——施尔丰液肥

四川农业科技 2010

摘要:施尔丰液肥是河北施尔丰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活性腐殖酸性液肥,该液肥具有氮、磷、钾含量高,微量元素含量多,肥效高,不含激素等特点,是高科技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