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发酵温度下低盐泡萝卜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差异成因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 EC)是泡菜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类2A级致癌物质,发酵温度可通过影响微生物代谢进而影响EC的积累。研究测定了10、20、30℃条件下泡萝卜发酵过程中EC含量及其前体物质、理化指标、挥发性物质、微生物数量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下EC含量先增加再降低,发酵3 d达到最高值79.64μg/L,且发酵7 d后仍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最高允许量(20μg/L),而20和30℃在发酵3 d后低于标准。在理化指标和挥发性物质方面,随温度增加,还原糖消耗、总酸积累以及pH降低明显加快,且10、20、30℃下泡萝卜挥发性物质呈现较大差异;在菌群结构方面,随温度增加,乳杆菌属丰度增加,而片球菌属丰度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r=0.52)和Lactobacillus nagelii(r=0.59)与EC含量呈正相关。综上,发酵温度可能通过影响乳酸菌生长及其结构进而对EC的积累有较大影响,因此适当提高温度有助于控制泡萝卜发酵过程中EC的含量。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泡菜 温度 菌群结构 挥发性物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耕作与肥药减量化方式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在不同耕作方式下,肥料与农药的减量化方式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防治杂草方式(浅旋+常规除草剂用量、深耕+70%常规除草剂用量),副区为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方式(常规病虫药剂用量、S-诱抗素+70%病虫药剂用量、植物激活蛋白+70%病虫药剂用量),副副区为施肥方式(传统化肥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施用下减氮20%),研究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与肥药减量化措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深耕且减少30%除草剂用量下,分蘖期田间的莎草科、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发生显著低于常规除草剂用量的浅旋耕作,成熟期水稻干物质量较浅旋耕作高2.4%-16.2%.喷施S-诱抗素或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有利于分蘖期田间杂草发生,但水稻植株稻曲病发生减轻8.2%-17.2%,齐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输出和转化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杂草和稻曲病的发生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输出量呈显著正相关.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且减少30%的化学农药用量,或施用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且减少20%的氮投入,均未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深耕耕作方式下喷施S-诱抗素处理的水稻产量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通过深耕、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等方式结合,能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提高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在减少水稻的化学药剂与肥料用量的同时,实现水稻的稳产增效.(图1表6参40)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方式 肥药减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 有机无机复混缓释肥 产量


黄连种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验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种子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深入挖掘黄连种子促生内生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分离获得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溶磷、固氮、产铁载体和产IAA功能研究,筛选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结合种子萌发实验进行菌株促生功能验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黄连种子可培养内生菌丰富,共分离得到内生菌57株,经16S rRNA鉴定出内生细菌29株,主要分布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寡养假单孢杆菌属Stenotrophomona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等13个属。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7株)和寡养假单孢杆菌属(7株),分别占总鉴定菌株的24.14%。促生特性研究表明,具有溶磷功能菌株2株,固氮功能菌株9株产铁载体菌株2株,产IAA菌株6株,其IAA分泌量为64.52~203.57 mg/L。其中既具有溶磷功能又产IAA菌株1株,既溶磷又产铁载体菌株1株,既产铁载体又产IAA菌株1株。Priestia megaterium和A.spanius可显著提高黄连种子的发芽率。本研究将为揭示种子内生菌的促生机制和顽拗性种子后熟与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微生物菌肥的开发奠定基础。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猪血浆中的12种利尿剂
《分析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在猪血浆中同时检测乙酰唑胺、坎利酮、氯噻酮、呋塞米等12种利尿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提取液通过固相萃取柱净化,净化后的样品溶液氮吹浓缩复溶后上机测定。采用C18色谱柱(100 mm×2.0 mm, 3μm),以0.5 mmol/L甲酸铵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通过多反应检测(MRM),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分析,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利尿剂药物在2~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6~1.2μg/L,定量限为2.0~4.0μg/L。在2、10、100μg/L(4-氨基-6-氯-1,3苯二磺酰胺为4、20、200μg/L)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2.1%~95.2%,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0%~8.4%。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同时检测猪血浆中的12种利尿剂。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猪血浆 利尿剂


猕猴桃LysM型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Lys M型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lysin motif receptor-like kinase, LYKs)在植物自身免疫防御系统及与病原微生物协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目前已成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热点。本研究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猕猴桃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并命名Ac LysM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蛋白基序、结构域和亚细胞定位,以及AcLysM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共获得40个AcLysM基因家族成员,其蛋白分子量范围为10~126 kD、等电点在4.43~9.42之间,平均亲水系数介于-0.603~0.484。AcLysM基因家族成员分为三个亚类,亲缘关系较近的家族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motif和domain,甚至多个基序和结构域的排序都是相似的,推测该亚族成员在猕猴桃进化过程中执行相似的功能,在响应猕猴桃病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激发、传导和调控作用。本研究分析了猕猴桃LysM型类受体激酶基因家族,为后续深入研究LysM基因家族成员在猕猴桃抵御病虫害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猕猴桃 LysM-类受体激酶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转基因玉米ND207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及其标准化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玉米ND207是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转mCry1Ab和mCry2Ab基因的抗虫玉米,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ND207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根据研发者提供的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测序分析,获得了5’端旁侧序列262 bp,包括109 bp的载体序列和153 bp的玉米基因组序列, 3’端旁侧序列316 bp,包括76 bp的载体序列和240bp的玉米基因组序列。针对两端旁侧序列设计14条引物,组成25对引物组合进行引物筛选,选中3’端一对最佳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建立ND207的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 PCR产物片段大小为166 bp。经过测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1%,相当于20个拷贝的ND207特异分子片段。国内8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本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测试、检出限测试和再现性测试,循环验证报告显示:该方法符合国家标准方法的各项要求,可在检测行业推广应用。ND207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我国ND207及其衍生品系的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ND207 旁侧序列 转化事件特异性 定性PCR


四川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四川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24份辣椒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iPBS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171条谱带,多态性谱带103条,多态性比率为59.39%。对2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其遗传相似系数(GS)在0.713~0.901;根据果型将供试样本分为牛角椒、线椒、羊角椒和小椒4个群体,其中羊角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1.473 7、1.340 9、0.189 2和0.275 2。牛角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其Na、Ne、H和I分别为1.263 2、1.167 9、0.098 7和0.147 0;按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24份辣椒种质资源的iPBS标记聚类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82处,可将24份材料分为4个组,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不同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鉴于组间辣椒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产量、成熟期、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故不同组间材料可进行杂交,以选育新品种。
关键词: 加工型辣椒 iPBS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裸燕麦膳食纤维组成含量研究及优异资源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裸燕麦不同品种间膳食纤维组成、含量与营养品质的多样性,完善裸燕麦营养品质评价体系,筛选出优异资源,测定了24个裸燕麦品种籽粒的膳食纤维组成(β-葡聚糖、半纤维素、果胶、纤维素、低聚糖和抗性淀粉)和营养品质指标(蛋白质、淀粉、灰分和脂肪),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4个裸燕麦品种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β-葡聚糖和半纤维素占总膳食纤维的比例范围分别为31.2%~49.0%和25.8%~48.7%,是裸燕麦膳食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半纤维素、β-葡聚糖和果胶可作为裸燕麦营养品质评价的核心指标;品质综合评价前10名的燕麦品种分别为张莜8号、迪燕1号、白燕16号、坝莜13号、魏都莜5号、白燕2号、晋燕17号、坝莜16号、坝莜18号和白燕18号。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裸燕麦品种可划分为5类,类群Ⅲ中品种的蛋白质、β-葡聚糖和脂肪含量最高,类群Ⅳ中品种的半纤维素含量较高。综合品质评价前十名的燕麦品种有1个来自类群Ⅲ,2个来自类群Ⅱ,有3个来自类群Ⅳ,有4个来自类群Ⅰ,这10个品种可用于改良燕麦籽粒品质性状的优异材料。


基于CiteSpace的地果(Ficus tikoua)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23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地果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基于CiteSpace对地果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机构、研究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地果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处于波动状态,总量较少,质量还需提升;中国是研究地果的主要国家,且国内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其自然分布区域内,国际上对地果的关注极少.国内核心作者源于机构内的合作,机构之间协作较少.总黄酮和化学成分等主题是当前地果的研究热点.结论:目前,对地果的研究少、开发利用程度低,未来应加强品种选育以发挥其在园林、药用、食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优良特性,同时应加强对其系统发育和地果-榕小蜂协同进化等研究.


四川盆地莲藕种植遥感提取及热点区域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准确提取四川省盆地地区莲藕种植空间信息,掌握该作物种植热点区域,采用高分六号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数据,分析藕田光谱特征,提取该地区最佳遥感时期内莲藕种植空间信息;通过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四川莲藕空间分布特征及种植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基于极大似然分类法的莲藕空间信息的提取总精度为92.35%,Kappa系数为0.9045。(2)基于遥感的四川盆地莲藕种植面积约为128.57 km~2,分布于1374个乡镇,部分地区存在聚集现象;73个热点乡镇的莲藕种植面积为54.31 km~2,占四川盆地莲藕面积的42.24%,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主要分布于遂宁安居区、资阳乐至县、成都简阳市等区县。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开展乡镇专业化莲藕种植及莲藕产业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