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杏品种结构优化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自选项目 杏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古老果树,营养物质非常丰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杏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小水果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即是一项有益于人类健康和长寿的工程,又是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对我省果树产业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前四川地区杏没有主栽的优良品种,仅仅是农家品种的零星栽植,缺乏优良鲜食品种和配套砧木、良繁体系落后、丰产优质率低、贮藏保鲜脱节,尚未形成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产业。2002年以来,项目组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和示范推广,选育出适宜西南地区的杏优新品种、规范苗木繁育体系、研发集成配套栽培关键技术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示范推广,取得较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在收集保存国内外杏品种资源基础上,筛选育出系列优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集成示范优质壮苗快速繁育技术,加速杏优新品种示范推广,集成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技术向高效化、省力化、简约化方向变革。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和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四川杏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创建“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户” 的合作发展模式和推广机制有效地构建了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加速成果示范推广;在各地建立区域试验示范点,组建“科研人员+专业技术服务队”为核心的新型技术推广团队,形成技术逐级传递推广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普及,提升杏产量和品质,促进果农增收企业增效,培育壮大杏产业。 2.性能指标: (1)收集保存了杏品种及砧木资源,建立了省内首个杏种质资源圃和品种数据库。 (2)筛选出适宜四川地区气候条件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早、中、晚熟品种;开展了这些品种与砧木嫁接的亲和性观测,彻底改变了四川省杏产业缺乏优良品种和配套砧木的问题,提升了我省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项目针对四川不同生态区域特点,重点集成创新了杏配套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8项。 (4)在青白江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鲜食杏生产基地,在全省建立了杏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点、专合组织,协助产区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及有机(转换)等认证|。 (5)发表研究论文15篇,专利4项,编制技术标准3部,撰写技术手册1部。 (6)项目组已累计在四川杏产区推广本项成果 2.5万亩,品种覆盖率87.6%,技术覆盖率65.2%,累计新增经济效益6128.8万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杏快速育种技术研究创新:开展杏种子当年采摘当年播种成苗技术,提前打破种子休眠,缩短育种周期, 培育壮苗,为提高杏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杏种子快速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2.种质资源与良繁体系创新:选育出杏优新品种及配套砧木,建立适合四川生态气候的杏种苗良繁技术体系。 3.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创新:研究集成和创新了杏8大配套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4.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和推广机制有效地构建了企业和农民利益共同体。 四.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成熟度:该成果已研究成熟并应用。 适用范围:成果主要应用于杏育种与栽培领域,本项成果适用于在四川及全国杏产区推广。 安全性:该技术规范使用无安全隐患。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情况 (1)本成果选育的系列杏品种后,优化了我省杏品种种植结构,延长了鲜果应市期,缓解了集中上市的压力,抢占早熟和晚熟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在市场推广前景广阔。 (2)本项成果探究提出的研究提出的配套关键技术,对产量和品质改善作用明显,是实现杏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其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存在的问题 本项成果属于综合性技术成果,在成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生产布局,一些单项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成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技术的连贯性和配套性;建议加快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