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泥鳅高效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根据委托,我方于2017年6月13日对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送评的《泥鳅高效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其附件证明材料进行了评价。   1、成果概况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药用功能,市场需求极大。因适应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和能有效利用其他鱼类难以利用的稻田、山区缺水池塘等水域,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人工繁殖效率和种苗培育率低,养殖模式单一,营养需要研究缺乏,病害影响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该成果围绕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鳅养殖、营养需求、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了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并推广了泥鳅高效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历时12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   1)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通过亲鳅培育技术研究,率先实现泥鳅早繁和夏季繁殖技术,延长了泥鳅的繁殖周期,可避免由于苗种生产季节性原因影响养殖生产,提高了养殖效益;研究了不同催产药物及组合的催产效应,获得了最佳催产激素配伍;通过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获得了适合鳅苗培育的养殖方式、开口饵料等技术。通过测定各地不同的优良野生亲本的产卵量、孵化率、鱼苗培育成活率等指标,研究了不同地缘种群交叉繁殖及生长效果,保障了苗种生长和成活率。   2)成鳅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在泥鳅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稻田和池塘养殖泥鳅肠道的形态、微生物多样性、免疫酶活性和肌肉氨基酸组分, 十二万基磺酸钠对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和性腺发育影响等相关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稻鳅共生养殖模式,创立了菜鳅共生养殖技术,构建了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技术规范,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   3)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研究。研究了苦参、青蒿、苦楝皮、厚朴、五倍子等中草药对泥鳅车轮虫病、小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最佳组合配方及其剂量;克隆了泥鳅肌肉生长发育及分化有关的主要负向调控因子(肌肉抑制素基因,MSTN)和正向调控因子(生肌调节基因,MyoD),研究了MSTN和MyoD基因在正常和应激情况下的组织表达特性,可为缓解应激提高生产性能、创建泥鳅健康养殖技术奠定基础。   4)营养免疫调控技术研究。以生产性能、免疫机能和抗氧化能力综合考察指标为标识,确定了泥鳅对锌和铬的营养需要,评价了谷氨酰胺、甘露寡糖、硫酸锌、蛋氨酸锌和蚯蚓粉等功能性物质对泥鳅的营养免疫效应并确定了适宜的添加水平,为泥鳅饲料的科学配制与使用提供了依据。在提高泥鳅成活率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泥鳅生长,降低养殖成本,保障了产品安全性。   2、技术水平   1)构建了泥鳅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利用自研养殖水体温度调控专用装置,强化亲鳅培育,率先实现泥鳅早繁;应用井水控温稳定产卵和孵化水温,结合投喂高蛋白饵料,首创了泥鳅夏季繁殖技术。应用泥鳅早繁和夏繁技术,可将泥鳅的繁殖周期从常规的 4~6 个月延长3~4 个月。改进人工催产工艺、鳅苗养殖方式和开口饵料,将鳅苗成活率从传统池塘育苗的10~30%提高至60~85%。   2)创制了泥鳅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建立的菜鳅共生养殖模式,节水、节肥、减药、增效。养殖的泥鳅成本低、品质好,种植的蔬菜质量安全有保障,每亩池塘可增加利润1300~3800元。首次确定了泥鳅锌和铬的营养需要量及饲料中谷氨酰胺、甘露寡糖、硫酸锌、蛋氨酸锌和蚯蚓粉等的适宜添加水平,显著增强了泥鳅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提高了泥鳅生产性能。筛选出复方中草药配方及其最佳剂量,探索出绿色环保的车轮虫病和小瓜虫病生态防控技术。泥鳅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应用,使成鳅饲养成活率提高15~25%,生长速度提高10~20%。   3)制定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发表论文23篇,出版专著1部。   3、成果效益   成果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推广,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5000余人次,新增产值10亿余元,新增纯收益超3亿元。   4、风险评估   该成果系统性强,技术成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广阔。   5、发展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