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南瓜植物的遗传基因及种间杂交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期刊名称: 中国西瓜甜瓜

ISSN: 1004-6666

年卷期: 2000 年 03 期

页码:

摘要: 1南瓜植物的遗传基因 1996年美国的哈顿(Hutton M G)和罗宾逊(Robinson R W)在国际葫芦科遗传协会(CGC)年报上发表了修订的南瓜基因目录,使已知南瓜遗传基因达到92个。其中,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60个,其余32个是酶控基因。 以下是南瓜60个性状基因的名称:1.1美洲南瓜(C.pepo)已知基因1.1.1显性 B1双色-1(果实早黄) Bi苦味果(高葫芦素含量) Bu矮生(短节间) D深绿色茎 D°深色茎 Di碟形果 Ep-1色素强化(修饰B1) Ep-2色素强化(修饰B1) Gb花瓣基部内侧绿带 Hr硬果皮 I_(mc)抑制熟果颜色因子 M 银灰色斑点叶 Ses-B选择抑制B1因子 St(Ist)果实表皮有条带 W白色果 Wf白肉 Wt 瘤状果 Y黄色果(对绿果显性) Ygp黄绿色胎座(对黄色胎座显性)1.1.2隐性 a全雄系 cu低葫芦素含量 fv叶脉主脉合并 go绿色花冠 1(c)浅色果 1-Ist条带果 1-2浅色果-2 It叶状卷须 1y淡绿色花冠 ms-1雄性不育-1 ms-2雄性不育-2 n 裸籽(种皮缺乏木质化) p1淡素色果 白色果皮 ro莲座状叶 叩粉丝状果肉(煮后搅丝) ys黄苗(缺绿、致死)1.2印度南瓜(C.maxima)已知基因1.2.1显性 B2双色-2(果实早黄) Bu矮生(短节间) Fr抗果实蝇 Hi抑制硬果皮因子 M银灰色斑点叶 Rd红皮(对绿、灰、白、黄皮显性)1.2.2隐性 bl蓝色果(对绿果不完全隐性) gl无毛(中片缺乏表皮毛) lo浅裂叶 ms-3雄性不育-3 s不育(雄花小,无花粉,雌花亦不育) 黄绿色幼叶 wo白花冠 Wyo黄白色花冠 yg黄色茎叶1.3中国南瓜《C.moschata)已知基因1.3.1显性 Gr绿果皮(对浅黄皮熟果显性) I-T抗除草剂氟乐灵T的抑制因子 M””银灰色斑点叶 T抗除草剂江乐灵1.3.2隐性 or奶油色花冠 协吨幼果上具深浅不同的绿斑 n-2裸籽一2 劝m”抗西葫芦黄斑花叶病毒1.4油瓜《C.f~)已知基因 显性 G全雌性1.5阿克丘宾南瓜(C.olleeoll)Ise1E18)已知基因 隐性 i强化奶油色花or因子1.6厄瓜多尔南瓜(C.ecuado~)已知虽B1.6.l显性 toZ浅裂叶.21.6.2隐性 司m”抗西葫芦黄斑花叶病毒1.7龙槽里南瓜(C.lundellha)已知基因 显性 Pm抗单壳囊白粉菌 。同一基因出现在2个种 。。同一基因出现在3个种2美洲南瓜的性状遗传规律 据辛诺特(Sinnott,1922,lop,1931,1932,1935,1937)、西夫里斯(Sllllrlse,leq)和马因斯(ffens,1952)等的多年研究,美洲南瓜(西葫芦)的一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如表1:3南瓜植物的种间杂交 南瓜的种间杂交情况复杂而扑朔迷离,引起了许多人的研究兴趣,自20世纪初,德国人特鲁德(Drude O,1917)开始南瓜种间杂交试验以来,几十年来人们在持续不断地寻求打破种间杂交障碍,导人不同种间的优良品质、抗病虫性及抗逆境生存能力的方法或可行性。但遗值的是,这些努力至今尚未获得理想结果。为此,有必要摘录前人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见表2。 基于上述试验结果,美国葫芦科专家怀德克认为: (l)一年生南瓜种中,印度南瓜种与美洲南瓜及中国南瓜亲缘关系较近。 (2)吕西哥南瓜与美洲南瓜亲缘较近。 (3)通常,中国南瓜在一年生南瓜种中占据着种间杂交关系的中心位置(参看图1)。 (4)多年生南瓜──黑籽南瓜种与一年生南瓜种亲缘较远。但黑籽南瓜与印度南瓜及美洲南瓜又稍近。韦朗(Wfor F,1953)曾报导,从黑籽南瓜 X印度南瓜的种间杂交中得到过几株E和马植株,而用中国南瓜及墨西哥南瓜与黑籽南瓜授粉却不结实。 (5)在种间杂交试验中,使用同一个种的不同品种会获得不同的试验结果。 (6)不论在试验地或在大田生产中,尚未发现单个自然发生的南瓜种间杂种。 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全球报告《葫芦科植物的遗传资源》中,描绘出南瓜种间杂交(栽培种间和野生种间)的两幅图景:见图1、图2。 南瓜植物的遗传基因及种间杂交@林德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都610066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572~580 2 Whitaker T W, Davis G N. Cucurbits,Botany,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Leonard Hill, London and NewYork, 1962 3 Esquinas-Alcazar J T, Gulick P J. Genetic Resources ofCucurbitaceae,IBPGR, Rome, 1983 4 Zeven A C, Zhukovsky P M. Dictionary of CultivatedPlants and their Centers of Diversity. PUDOC, Waginingen, 1975 5 Whitaker T W et al. Cucurbit Cucurbit material from caves nearOcampo. Tamaulipas, Amer Antiq, 1957 (22): 353 ~358 6 Jeffrey C. A Review of the Cucurbitaceae. Bot J LinnSoc, 1980,233 ~ 247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植物志.73卷 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洪立,黄涵,严新富.蔬菜名汇集.台湾大学园艺 系。1992.127~129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