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丹参线粒体和叶绿体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多样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沙秀芬 1 ; 彭芳 1 ; 陶珊 1 ; 吴宇 1 ; 刘继明 1 ; 张超 1 ; 李群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站;彭州市农林局

关键词: 丹参;线粒体微卫星;叶绿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通用性

期刊名称: 西北植物学报

ISSN: 1000-4025

年卷期: 2018 年 12 期

页码: 2215-22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丹参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利用Primer3.0软件在线设计SSR引物,通过PCR扩增,筛选出扩增效果好、多态性高的10对cpSSR引物和13对mtSSR引物,用于分析61份丹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鼠尾草属植物种间的通用性。结果显示:(1)从2条基因组序列中搜索到32个cpSSR位点和24个mtSSR位点,其中叶绿体单核苷酸的重复序列最多为31个,占96.9%,重复类型中以A/T形式的微卫星最为丰富。(2)23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数是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66;预期杂合度(He)为0.346,高于双子叶植物的平均水平(He=0.19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78,大于0.250小于0.500;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19,表明所采集的丹参呈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3)聚类分析表明,61份丹参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4~0.96之间,并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将61份丹参分为6个亚群:四川、山东和安徽省的丹参聚集在Ⅰ和Ⅱ亚群中,说明四川中江、山东和安徽地区的丹参亲缘关系较近,而来源于四川中江的丹参分布于所有亚群,表明四川中江的丹参具有丰富的多态性。(4)通用性检测结果显示,11对mtSSR引物在9种鼠尾草属中的平均通用性比率为64.63%,通用性较高;9对cpSSR引物在10种鼠尾草属中的平均通用性比率为44.66%,通用性较低;引物cp5p、cp8p和cp10p在野芝麻亚科植物属间的通用性较好。研究表明,开发的23对SSR引物在鼠尾草属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为该属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种内遗传分化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 相关文献

[1]小麦SSR标记在垂穗披碱草中的通用性分析. 陈智华,马啸,张新全,朱永群,李世丹. 2015

[2]中药材土传病害拮抗木霉的筛选与应用初探. 叶鹏盛,李琼芳. 2002

[3]灵丹菌质发酵工艺的初探. 郑林用,魏巍,许晓燕,余梦瑶,江南,何斌,罗霞. 2011

[4]巴中市不同产区丹参种植现状调查研究. 张鸿杰,陶珊,施田田,张超,张潇引. 2019

[5]四川中江丹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种群多样性PCR-DGGE分析. 王强锋,杨红,郎伯涛,杨季声,李洁,刘燕,张俊,陈翠平. 2014

[6]中江县丹参连作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陈章,王强锋,陈强,刘轶豪,张凌子. 2019

[7]丹参波长叠加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研究. 张慧,赵丹,陈杰,谢卓霖,戴维,叶坤浩,黄晶,陈岗福. 2019

[8]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丹参花粉离体萌发培养条件的研究. 胡青青,王涛,姜媛媛,杨程,苟丽琼,张利. 2018

[9]氮磷钾配施对丹参生长和药用成分的影响. 施田田,陶珊,吴宇,廖雪梅,彭芳,张超. 2021

[10]四川丹参主要病虫草害及绿色防控措施. 李洪浩,陈庆华,刘胜男,胡容平,范中菡. 2022

[11]中药材土传病害拮抗木霉的筛选与应用初探. 叶鹏盛,李琼芳. 2002

[12]四川省籼型杂交水稻保持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 裴炎,何光华. 2000

[13]遗传育种:辣椒多样性及其利用. . 2003

[14]甘蓝型油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李浩杰,张雪花,蒲晓斌,蒋俊,柴靓,崔成,蒋梁材. 2013

[15]27份含D基因组山羊草属种在高产基因座Barc1183的多态性分析. 李俊,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12

[16]中国主栽银耳配对香灰菌的系统发育和遗传多样性. 贾定洪,郭勇,孙群,杨志荣,彭卫红. 2010

[17]家蚕淀粉酶基因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 刘俊凤,刘彬斌,吴建梅,陈义安,张剑飞,鲁成. 2014

[18]42份糯高粱种质资源的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赵甘霖,汪小楷,刘天朋,陈国民. 2015

[19]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的SSR标记聚类. 徐利远,余桂蓉,杜文平,蒲志刚,李琳. 2009

[20]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农业技术交流. 李俊,彭正松,卢宝荣,赵志军,杨武云.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