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的构建及其病理学观察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牟群 1 ; 潘连德 1 ; 刘译浓 1 ; 王爱卿 1 ; 郑佳瑞 1 ; 邱进 1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白底板”症状;组织与细胞病理学;肝病模型

期刊名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ISSN: 2095-1388

年卷期: 2013 年 28 卷 01 期

页码: 65-7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根据预试验结果,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投喂含2 g/kg(饲料)诺氟沙星和10 g/kg(饲料)土霉素的药饵,以及设定空白对照组(共8个试验组),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运用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药源性肝病模型中,诺氟沙星组阳性率最高(31.3%),土霉素组阳性率略低(15.0%),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阳性率较低(10.0%、5.0%),而4个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个体;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两种药物均可导致中华鳖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非寄生性肝病特征。药物致中华鳖肝组织损害的组织病理过程是:在药毒作用下,起初表现为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肝静脉扩张、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肝淤血严重,体积增大显著,后期肝细胞索先于扩张的肝血窦变性和坏死,最终肝血窦也坏死,肝组织硬变并有肝性血样腹水产生;肝细胞内脂滴越来越多,核固缩变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以及内质网膨胀而破碎,细胞膜破碎,炎性细胞数量多,细胞病变与组织病理具有一致性。药源性肝病的转归表明,当致病因素(大剂量药物饵料)撤销后,中华鳖有较强的恢复性,且土霉素组较诺氟沙星组康复的快。

  • 相关文献

[1]重庆养殖中华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赵华一,刁晓明,李华,杨焕超,陈彦伶,涂全宇,刘钊.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