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棉花(模糊匹配)
44条记录
棉花核不育保持系的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CSCD

摘要:在具有早熟遗传背景的棉花“洞A”隐性雄性不育后代中,看到部分不育株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和散粉现象。通过对散粉不育株及杂交后代散粉指数的鉴定,选育成自身有很高可育水平,其散粉指数达76%,杂交后代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100%的核雄性不育保持系M_B-159。利用这种保持系繁殖的新不育系M_A,仍具备隐性核不育的特点,所有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均是其恢复系。

关键词: 棉花 隐性核雄性不育 保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枯萎病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存活及致病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从棉枯萎病菌在土壤,水中及病株残体内的存活和致病力研究结果,看出病菌在干旱土壤内可存活5年,干棉茎内存活达6年之久;在较高温条件下,淹没水中的棉病茎,27天后未分离出病菌;病菌的致病力是随着保存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以3个生理型的5个菌系比较,其降低的程度菌系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棉枯萎病菌确属生存力强的一种病原真菌,病田旱地轮作4年以上发病才有所减轻,但不能消灭病原,带病枝、茎淹没于清粪水中,病菌易于死亡,选择强菌系寄主中当年分离的病菌是建立人工病圃进行品种选育的最好菌原。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菌 存活 致病力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丘陵区棉田几种粮棉两熟种植方式的比较

四川农业学报 1988

摘要:本文综合报导了1982~1985年在简阳和井研县两个试点的研究结果。采用六种不同粮棉种植方式的产量、皮棉品质、经济效益以及土壤肥力、气候因素、茬口街接和田间管理等项指标来评价它们在生产上的使用价值。就目前我省棉区的社会和生产条件而言,应以麦棉套作为主,其次是大麦棉花连作,小麦或油菜与棉花连作的晚茬棉田为辅,保持早茬棉田占总棉田的90%以上,并保证有利于棉花早熟、优质、高产、稳产和粮食作物的持续增产。

关键词: 耕作制度 粮棉两熟 棉花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杂交棉花的研究和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1988

摘要:四川的棉花生产实践已证明:陆地棉品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一条实现丰产、抗病、优质的育种途径。已推广的“川杂3号”、“川杂4号”和“杂交早”等杂交种其竞争优势达15.1~33.6%,平均皮棉产量增加9.24~11.8公斤/亩。迄今,我们在陆地棉中已发现4个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和三个隐性雄性不育基因。携带有这三个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的材料分别以“洞A”、“石A”和“阆A”为代表,其基因符号依次暂定为msc_1、msc_2和msc_3。利用msc_1和msc_2基因已分别育成丰产、抗病和高纤维强力的3个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73A”、“抗A_1”和“1355A”用于杂交种的配制。已从一种可能具有修饰基因或基因互作的材料中育成了对现有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的完全保持系——M系,可使msc_1基因纯合棉株的后代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有可能为今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一条新途径。本文还论述了“两系法”的制种技术和杂交棉种子生产体系。

关键词: 棉花 陆地棉 育种 杂交棉 杂种优势 核不育 雄不育 一系两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