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被引量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246条记录
花后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 0 0~ 2 0 0 1年设置盆栽试验 ,在人为控制水分的条件下 ,造成水稻齐穗后遭受干旱的条件 ,研究了花后水分亏缺对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齐穗后 2 5d内 ,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干旱缺水 ,将对稻谷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齐穗 2 5d以后断水 ,由于土壤田间持水量尚能供应 10d左右的生理需水 ,影响大幅减弱。稻米品质与谷粒的充实程度显著相关 ,在进行优质稻的栽培中应尽量保持后期的田间水分 ,排水时间不能早于齐穗后 2 5d。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产量 稻米品质 盆栽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兰’茎顶组织培养研究

园艺学报 1987

摘要:1982~1985年共接种兰科兰属中国兰品种45个,诱导成功20个品种(其中素心兰品种11个)。接种外植体(茎尖、侧芽)917个,诱导启动率为35.3%,诱导成功率为13.6%。研究表明,从9~13cm长的新芽上切取的外植体的启动、成功率最高;对供试材料的特殊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诱导、增殖过程中的褐化死亡是影响诱导成功率的关键,采用防褐变的综合措施,有明显效果;不同品种和培养阶段对培养基、培养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通过四年的研究,初步掌握‘雪兰’、‘朱砂’等20个中国兰品种快速繁殖建立无性繁殖系的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再生能力和头季稻产量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作物学报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对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杂交F_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1个含133个DH系的作图群体,通过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对水稻再生能力、头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QTL进行区间作图。定位了影响再生能力的6个QTL,影响产量的4个QTL和影响产量构成因子的Q个QTL,这些QTL的加性效应相对较小,均属微效基因。水稻再生能力与头季稻单株产量、每株穗数和结实率存在显著负相关,QTL定位分析的结果揭示了这种相关关系是由于控制这些性状的作用方向不同的QTL位于同一染色体相同或相邻的区域上。

关键词: RFLP QTL 再生能力 谷粒产量 DH群体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

作物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根据已报道的资料 ,综述了近 30年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这些结果包括 :水稻地上部分有 5~ 6个节 ,每个节上均有 1个休眠芽 ,条件适宜均可萌发成穗。其萌发的适宜日均温度为 2 6.5℃ ,相对湿度为 83% ,抽穗开花日均温度≥ 2 2℃。生育期上位芽穗较下位芽穗短 ,头季稻根系和低位芽发生的新根吸收的养份 ,以及头季稻后期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分配到不同节位芽比例不同 ,因而不同节位芽成穗的大小不同。适宜蓄留再生稻的主要品种有冈优 2 2、汕优多系 1号、K优 5号、 优 7号、汕优 63、协优 63、两优培特等 ,再生稻栽培技术要求在种好头季稻基础上 ,头季稻齐穗 10~ 15天每公顷施促芽肥尿素 30 0 kg,见芽收割头季稻 ,留桩高度 2 0~ 50 cm,收后每公顷施发苗肥尿素 150 kg,再生稻始穗每公顷喷施赤霉素 30 g。最后指出了再生稻进一步高产还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作为研究再生稻和指导再生稻生产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 生理生态 栽培技术 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4 8 2× 5 0 0 3的 16 6个F2 :3家系作为定位群体 ,采用 13× 13α 简单格子方设计 ,在成都、雅安分别调查了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轴粗、粒深、30 0粒重、出籽率、小区产量等 12个经济性状 ,采用区间作图法对其进行QTL定位分析 ,共检测出 5 9个QTL ,每个性状检测出 3~ 8个QTL ,单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8 4 %~4 2 2 % ,每一性状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 19 5 %~ 70 9%。 5 9个QTL分布于 10个连锁群的 33个标记区域 ,其中第 1、3连锁群较多 ,分别占 2 4 2 %、15 2 % ;33个标记区域中 19个区域作用单一性状 ,6个区域分别作用两个性状 ,4个标记区域 (bnlg10 83、bnlg10 35、bnl8 4 5a、csu16 )分别作用于 3个性状 ,3个标记区域 (csu9、phi0 5 3、phi0 2 2 )分别作用于 4个性状 ,nc0 12区域同时作用于 5个性状。

关键词: RFLP SSR 数量性状座位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SSR聚类分析

作物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 2 8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分析四川地方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 ,并进行SSR聚类分析 ,探讨四川地方玉米种质与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部分四川地方玉米种质均可被划分到常见的几大杂种优势群中去 ,少数地方玉米自交系可形成单独的类群 ,四川地方玉米种质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 ;SSRs能较真实地揭示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 ,可以认定是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有效分子标记方法。

关键词: 玉米 地方种质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覆盖物对旱作水稻生长和产量影响

生态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四川盆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物对旱作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有效铁含量较高而有效锰含量较低的土壤上 ,覆地膜及传统淹水处理在整个生育期没有表现缺锰症 ,而覆麦秆处理前期分蘖能力差 ,生长缓慢 ,表现严重的缺锰症。在覆麦秆处理裂区灌施 2‰的 Mn SO4 溶液 (每次 4 5 0 kg/ hm2 )两次后 ,水稻株高、分蘖和生物量都迅速增加 ,说明覆麦秆处理水稻受到了锰的胁迫。其原因与地膜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温度 ,而覆麦秆处理却具有降温作用有关。试验还发现 ,灌施锰肥能够补偿温度降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水稻产量以覆地膜处理最高 ,其次是覆麦秆灌锰处理 ,再次是传统淹水处理 ,覆麦秆未灌施锰肥处理产量最低 ,后者与其它处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覆地膜条件下 ,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提高而提高 ,但当施氮量为 1 5 0 kg/ hm2后产量变化不大。与传统淹水相比 ,覆盖旱作处理显著降低总耗水量 ,节水率达 6 3.1 % ;并在产量基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3倍

关键词: 旱作水稻 缺锰 土壤覆盖物 产量 节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籼稻开花期高温危害及其对策的研究

作物学报 1985

摘要:1981~1983年在人工气候箱定温和川东南自然高温条件下,研究了杂交籼稻开花期高温致害指标、高温敏感期、高温危害机制,测定了汕优二号和矮优二号开花期耐高温指数,提出了开花期高温危害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5℃4小时的高温对汕优二号的开花受精具有明显伤害;川东南地区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对杂交籼稻开花受精确有影响;开花期高温导致不实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柱头上花粉粒数减少,花粉萌发率降低;杂交籼稻结实的高温敏感期为抽穗开花期,尤以开花当时最为敏感:开花期耐高温指数汕优二号大于矮优二号;开花期高温危害的主要对策是根据高温天气规律和水稻高温敏感期,采取措施调整开花期,避过高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特征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水稻、小麦、油菜秸秆的养分含量和化学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田间两年四作的定位试验,探讨了紫色丘陵区秸秆还田的腐解变化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含有丰富的养分,经腐解后给土壤提供了大量的碳、氮、磷、钾。在腐解过程中,还田后的前3个月分解快,后期分解缓慢;3种秸秆在田间的分解速率(K):麦秸>稻草>油菜秸,秸秆翻埋>秸秆面施;养分释放速度钾>磷>氮。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将实验结果拟合为经验关系式。秸秆覆盖还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秸秆覆盖还田还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得到一定提高,从而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覆盖 秸秆腐解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