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有机碳(模糊匹配)
3条记录
化肥减施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紫色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四川紫色土作为实验土壤,采用紫马铃薯与紫薯轮作制度,探究减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共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常规化肥配施秸秆(CFS)、减量50%化肥配施微生物有机肥(RFM)、减量50%化肥配施蚯蚓生物复合有机肥(RFV)、减量50%化肥配施秸秆和微生物有机肥(RFSM)、减量50%化肥配施秸秆和蚯蚓生物复合有机肥(RFSV)207个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增加微生物量有机碳(MBC)和轻组分有机碳(LOC)含量,增幅为10.6%~42.6%,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DOC组分结构产生了影响;20DOC的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是紫色土DOC的主要组成部分,且RFSM和RFSV处理中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增多,类色氨酸、类酪氨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下降,同时三维荧光指数上升,说明DOC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化肥减施下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MBC和LOC含量,改变DOC的组分结构。

关键词: 有机肥 有机碳 活性组分 三维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色土丘陵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分布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不同部位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顺坡和深度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上坡土层深度仅为22.3cm,中坡和下坡土层深度约为上坡的2.09倍和3.30倍;与上坡比较,中坡和下坡土壤容重下降了0.2和0.04,土壤孔隙度增加了19.82%与3.83%。沿坡从上向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储量显著增加,下坡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储量比上坡和中坡分别增加了674.74%,104.09%和958.51%,267.75%;不同部位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中坡和下坡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深度分布满足Y=alnX+b对数方程,上坡不符合该方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与其活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沿坡耕地重新分配影响有机碳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 紫色土 坡耕地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对碳投入的响应。【方法】采集经历30年不同施肥处理后的紫色水稻土,利用湿筛法分离>2 mm、0.25~2mm、0.053~0.25mm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并分析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及年均碳投入量和有机碳固定速率的关系。【结果】与不施肥(CK)比较,施肥(N、NP、NPK、M、MN、MNP和MNPK)使>2 mm团聚体所占比例提高了9.6%~36.1%,0.25~2 mm团聚体降低了6.7%~26.3%,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单施化肥处理(N、NP和NPK)没有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和MNPK)显著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与CK相比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他粒径团聚体碳含量略有提高,但未达显著水平;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效果优于单施化肥。CK和N处理土壤有机碳损失速率为0.08t/(hm~2·a)和0.02 t/(hm~2·a),单施化肥(NP和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和M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分别为0.14、0.10和0.17t/(hm2·a)。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与碳投入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531,P<0.05);碳转化效率为3.3%;随碳投入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碳含量均增加,且>2 mm团聚体的碳增加速率远远高于其他团聚体。【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本试验紫色水稻土的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仍具有一定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2 mm团聚体中。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土壤固碳 紫色水稻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